中獸醫發展簡史
祖國獸醫學的起源,是與遠古祖先長期的物質生產活動、科學技術以及同疾病作斗爭的實踐分不開的。獸醫學的起源是與畜牧業的發展是同步的,人類由游牧的魚獵時代進入到定居的農業時代,從開始對野生動物馴化轉變為家畜飼養時期,均離不開獸醫臨床實踐活動。
遠古時代,原始人在采集經濟和原始農業生產中,發觀了植物藥,經過反復的嘗試,又逐漸認識到某些植物分別具有對人畜機體有益、有害或治病的不同作用,如一些古書中保留有雞毒(烏頭)、魚毒(蕪花)、狼毒等植物名稱,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,人們更注意識別、采集、選擇和栽培各種植物,因而發現了更多的植物藥。在漁獵經濟和畜牧業中,發現了動物藥,<山海經>記載“河羅之魚食之已癰“有鳥焉,”…名日青耕,可以御疫!彪S著開礦業和冶煉業的出現和發展,又增加了礦物藥此外,人類在尋找食物與猛獸戰斗或民族部落間的械斗中,發生外傷,開始了用樹葉、草莖、灰土等包裹拓處,發現了外用藥并積累了外治療法,這是“本草”的起源。
人畜共用的藥物乃是神農氏所首創,《淮南子,修務訓》載:“神農乃教民播種五谷,……嘗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,當此之時,…日而遇七十毒,“此傳說在《司牧安驥集》中也有類似記載如:‘昔神農黃帝,創制草藥八百余種,留傳人間,救療馬病”。反映出我國古代獸醫中獸醫藥也起源于“嘗百草”的神農氏,而與人藥同源。
“火”發明后,由原始人圍火取暖到發現局部加溫,可以消除某些痛苦治療疾病的熨法進而又發現用樹枝或干草作燃料,對局部熏拷,療效更佳,逐漸形成了灸法:而石器工具的進步制造出砭石和石針,這是針灸的起源,隨之又發明了骨針、竹針,青銅針。隨著烹調樹技術陶器的制作不斷提高,發現了與醫學與獸醫學密切相關的“湯液”和“醪醴”。
從已出土的文物中看,距今約8000年的河南裴李崗遺址中,挖掘出育豬,羊等骨骼,距今約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遺址中,發掘出豬、犬和水牛的骨骼,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陜西西半坡村和姜寨遺址中,不僅發現有家養的豬、犬頭骨、牛、羊、馬、雞的殘骸,還有甩細木柱圍成的圈欄,用以飼養動物,此外,還出土有許多石刀,砭石,骨針,陶器等生活醫療工具,又如內蒙古多倫旗頭道洼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砭石,經鑒定具有切割膿瘍和針刺的作用。
從公元前21世紀前475年,從商朝(約公元前17世紀初約前l1世紀)的甲骨文中已有代表豬圈、牛棚、馬廄、羊欄等篆字記載,說明當時對動物的護養已有較大的發展;甲骨文中尚有人、畜通用的病名胃腸病、體內寄生蟲、齒病等篆字,還有藥酒和閹割術的記載,在當時出土的文物中,還有青銅針、青銅刀和各種青銅器。這說明了冶煉術的發展狀況,為開展針灸、手術創造了有利條件。
西周時代(約公元前11世紀),由于社會的進一步發展,社會的分工日益擴大,當時宮廷醫生已分為食醫、疾醫、瘍醫、獸醫四種,獸醫開始成為獨立的專門職業。據《周禮.天官篇》記載:“獸醫,下士四人”,“獸醫掌療獸。▋瓤疲、療獸瘍(外科)。凡療獸病,灌而行之,’以節之,以動其氣,觀其所發而養之二,凡療獸瘍,灌而劀之,以發其惡,然后藥之,養之、食之。凡獸之有病者,有瘍者,使療之,死則計其數,以道退之二”這說明了當時已經設有專職獸醫,并有內科與外科的分科,在獸醫治病時巳采用了灌藥、手術、護理等綜合醫療措施。我國著名于世的家畜去勢術已有進一步發展,廣泛應用于豬(猿)、馬(驟)及牛等多種家畜。在《周禮》、<詩經》和《山海經》中記載有人獸通用的藥物100多種,并有‘流赭(代赭石)以涂牛馬無病“等獸醫專用藥物!抖Y記》中記有:“盂夏月也……聚蓄百藥”說明古代人們具備了采藥的技能。當時還對動物的一些普通病、傳染病、侵襲病,如豬囊蟲(米豬)、狂犬。ⅲ、疥癬(瘊蠡)、傳染。ㄒ撸、運動障礙.(瘩)、牛虻(蝱蠻)、勞傷等有了比較正確的診斷和防治措施。早在西周穆王(公元前947~前928)年時,出現了我國最早的有名獸醫造父,他不僅善于駕馭戰車,而且具有高深的獸醫技術,善治馬病,留有刺馬頸血為馬解除暑熱的傳說。
春秋戰國時代(公元前770—前221年),我國出現了“諸子蜂起,百家爭鳴”的局面,學術思想非;钴S。陰陽五行學說已被廣泛的用于解釋一切自然現象并應用在醫學上,作為認識和探討機體生理病理現象的.推理工具,并指導臨床的辨證及病證防治。在秦穆公(公元前659——到620年)時的獸醫學家孫陽,官封伯樂將軍,善于相馬又善于治療馬病,他通曉針穴,擅長針、灸、火烙,能治各種疾病,廣大人民稱他為我國獸醫的始祖。后世流傳的《伯樂針經》、《伯樂明堂論》、《伯樂畫烙圖》等,多是托他名義的書,可見人們對他的敬仰與愛戴。晉國的王良,也是一位杰出的獸醫學家,對我國獸醫學的發展也做出了很大貢獻。雖然他的著作已經失傳,但在《元亨療馬集》中所收載的“王良先師天地五臟論”·“王良崆嗽論”和“七十二癥病形圖論歌治法真中的王良對證治的論述,說明他在當時其醫療技術的趕超式被人推崇的,春秋戰國時期,中獸醫醫藥專著尚未發現,只見一些零散的獸醫資料,如《列子》中記載有專門治馬病的馬醫,戰國的《古璽文字征》記有:“牛瘍”,《戰國策》中記有:“肘潰”,《文子》中記有:“馬虻”,《莊子》中記載有:“絡馬首,穿牛鼻”,《晏子春秋,中記有:“馬暴死”“大暑麗疾馳,甚者馬死,薄者馬傷”等記載。
中獸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秦漢時期,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的醫學巨著《黃帝內經》!秲冉洝返膬热輼O其豐富:包括了整體觀念、陰陽五行、臟象經絡、病因病機、診法治則、預防、針灸等各方面的理論知識,并在樸素的自發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指導下,形成了系統的理論,為祖國醫學理論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.歷代的中獸醫著作的基本理論均導源于《內經>,在強調整體觀念,運用陰陽五行、重視藏象學說,以至病因病理,診斷治療的辨證分析.上都是由《內經》的理論進行指導和后世的獸醫先輩,都是遵循著《內經》的哲學觀點和方法淪,不斷補充和完善的。
秦漢時期(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)由于醫學不斷的發展,祖國獸醫學也有了相當的發展,如東漢末年的《神農本草經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藥學專著,是戰國時期若干醫家的共同作品,全書收載藥物365種(其中植物藥252種,動物藥67種、礦物藥46種).根據藥物功效的不同,分列上、中、下三品進行論述,其中提到‘牛扁殺牛虱小蟲,又療牛病”,“柳葉主馬疥癡瘡”,“梓葉傅豬瘡,“雄黃治疥癬”等獸醫用藥物.該著作不僅記載藥物知識,還對四氣五味、寒熱補瀉、君臣佐使.七情配伍、有毒無毒、服藥方法等藥學理論及丸、散、膏、酒等多種劑型作了簡要而完備的記述,為以后中藥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,東漢末年(約公元前150· 219年)名醫張仲景,著有《傷寒雜病論》等書,它繼承了《內經》的學術思想,進一步系統總結了漢以前的臨床醫學成就,以六經論傷寒,以臟腑論雜病,還包括八綱辨證,病因病機學說等內容,創立了理法方藥俱全的辨證論治法則,奠定了我國臨床醫學的基礎,《傷寒雜病論》的一套理、法、方、藥齊備的辨證論治法則,迄今一直為后世所遵循運用,是中醫學的精髓。中獸醫學受其影響也較為深遠;張仲景所制定的不少方劑如“麻黃湯月”、“麻杏石甘湯、“承氣湯”、“理中湯”等方劑,都可以在后世獸醫方劑中找到。在漢簡中記有獸醫方劑,并開始把藥做成丸劑給馬內服(見《居延漢簡》、《流沙墜簡》和《武威漢簡》)。在漢代已知用革制的馬鞋(靼),進行護蹄(見《鹽鐵論》)。
據《漢書藝文志》的記載,當時已有畜牧獸醫書《相六畜三十八卷》1(馬王堆漢墓發掘出有,《相馬經》),同時還出現有《馬經》和《牛經》(見《三國志》)),在秦代制訂的“廄苑律”(《云夢秦簡》),到了漢代改為“廄律”,它是我國最早的畜牧獸醫法規。在河南方城的漢墓中出土文物中有“拒龍閹牛圖”,說明我國在漢代已掌握牛的“走騸法”。據西漢劉向所撰《列仙傳》中記載,當時已經采用針藥并用給獸治病,如《列秈傳·師皇篇》中記有:“馬師皇,黃帝時獸醫也。有龍下,向之垂耳張口,乃針其唇下及口中,以甘草湯飲之而愈.“(馬師皇是指對古代名獸醫的尊稱而言;并非姓氏).東漢末年出現了杰出醫學家華陀(公元208年),曾發明全身麻醉劑“麻沸散”,進行剖腹滌腸手術而“即醉無所覺”,為外科學的鼻祖,他也是閹割家畜家禽的專家,著有《青囊書》其中記有閹割術,民間傳說他是豬雞去勢術的祖先。
魏晉南北朝時期(公元前220~581年),晉代名醫葛洪(公元281一34O年)所著的《肘后備急方》一書中有《治牛馬六畜水谷疫癘諸病方》,記有馬鼻病的病狀和預后,在卷七中還記有防治狂犬病的方法,此外,還指出疥癬里有蟲,谷道入手”的診療技術等.由于造紙術的發明和應用,獸醫診療技術進一步得到廣泛交流,在梁代《公元502~557年》就有《伯樂療馬經》的出現,它比羅馬的《馬醫經》要早四個世紀。陶弘景(公元452-536年)以《神農本草經》為基礎,加以整理注釋,并增加當時常用藥物365種,合計730種,名為《神農本草經集注》.南朝宋時(公元前420—479年)總結了當時藥物炮制的經驗,撰成《雷公炮制論》這是一部專門論述藥物炮制的著作,藥物經過炮制,可以減低毒性、加強療效、易于制劑、服用和保存等,對我國人畜藥學的發展,起了重要作用,北魏(公元386 – 534年)賈思勰所著《齊民要術》中,在卷六專門敘述畜牧與獸醫知識,記有對家畜26種病,提出48種療法,其中對于掏結術,削蹄治漏蹄,針刺治馬腺疫;豬、羊的閹割術,麥芽治中谷(消化不良),麻子治腹脹,榆白皮治咳嗽;芥子和巴豆合劑涂患處治跛行以及有關群發病的防治、隔離措施等均有所記載。
- 上一篇:吃料慢,有料便,還吐水要用保肝中獸藥來減負 [2018/1/10]
- 下一篇:不要讓負壓成為養雞的負擔 [2018/1/4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