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和西醫比較,句句實話
中醫和西醫的爭論似乎一直都在持續。我本來只是想做個吃瓜群眾,可是最近忽然發現有些人倡議廢除中醫,這就有點玩大了。
中醫其實蘊涵著中國人的智慧,體現的是中國思想。雖然古老,但是真正懂的人其實很少。很多人認為中醫沒有邏輯基礎,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,中醫的邏輯要遠比西醫復雜。
不過,關于中醫和西醫的討論要首先從中國和西方的思維方式不同說起:在發現或出現問題之后,中國思想更側重于通過改善、疏導、調控“問題的周圍”來最終“間接”解決問題,正如中國的“圍棋”,所以我把中國的這種思想稱作“圍棋思想”。中國思想是允許“求同存異”的;而與中國思想相反,西方思想則更偏向于“直接”解決問題,并且尤其喜歡通過武力和戰爭,具有“不可逆性”和極強的“針對性”,如西方的“國際象棋”,所以我把西方思想稱作“國際象棋思想”。西方思想奉行“弱肉強食,你死我活”。
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在中醫和西醫對比中尤為明顯:中醫其實通常并不直接作用于病灶(不過肯定有例外),而是病灶的周圍和整個人體,屬于“圍棋思想”的體現。其優點是治本,副作用小,但是見效可能會很慢。有時候慢到人都沒了,可能中醫還沒開始起效;而西醫則主張通過直接去除病灶來進行疾病的治療(肯定也有例外),屬于“國際象棋思想”,例如切掉有問題的器官組織,修改“有問題”(例如有突變)的基因,針對“有問題”(例如過表達)的蛋白質。由于西醫治療通常是從“表象”入手的,看到什么不對就針對什么,所以它的優點是見效快,反饋迅速,但缺點也正是往往流于表面,所以治標不治本,容易復發,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。
圍棋中,每個不一樣顏色的棋子都有可能是對方的“王”和“后”;國際象棋中,“王”和“后”幾乎是明確的。目前的主流藥物研究思路就是奉行“國際象棋思想”,先是尋找“王”和“后”,也就是強調尋找和針對“靶點”,然后將其“消滅”。這種思路非常的“西方”。針對“靶點”的藥物見效的確很快,但是容易產生抗藥性,容易復發,有時副作用也會相對較大。
事實上,所謂的“靶點”,有時可能是疾病產生的結果,而不一定是原因。中國有句話叫“因果循環”,所以是“因”還是“果”,其實并沒有那么容易區分。一些耐藥性的產生,就很可能是因為在治療一種結果。如果發病的真正原因未找到,而是去治療其發病結果,就很容易產生所謂的耐藥性。并且當耐藥性出現后,單純去改變藥,效果就很可能會比較有限。例如,西醫發現某種癌癥中的某種蛋白異常的高,所以針對這個蛋白,研發了某種小分子藥物,一開始藥效很好,但是會產生耐藥性。于是研發第二代,第三代……,因為西醫認為是自己的小分子藥物不夠“完美”。這當然是一種可能性,不過還有一種可能性,就是蛋白異?赡苤皇沁@個癌癥的結果,單純去改變結果自然很容易出現耐藥性。
當然了,針對“靶點”的藥物研究沒有任何不對,因為中國還有句話叫“擒賊先擒王”。我只是想說明:一、中醫其實與西醫不同,中醫有著更嚴密和復雜的邏輯基礎。正如中醫更像“圍棋”,更傾向于通過改善人體整體和局部的“微環境”來起作用。是將人體的所有非正常的改變都當作是“王”和“后”,而并不一定是直接針對“靶點”或是針對單一的“靶點”。所以自古以來,中藥都需要很多藥材搭配使用。并且藥方中,每一味藥材都很不可或缺,正如圍棋中,每一顆棋子都重要無比;另外,其實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“非靶點”,同樣非常重要。二、中醫,蘊含著中國人的智慧和處世哲學,更需要中國思想。而不應該照搬西醫理論,更不能通過西方的思維方式去理解。三、中醫和西醫其實就像中國常常講到的“陰和陽”,他們對立但又統一。有些病適合西醫,有些病適合中醫,更多的病則需要中西醫結合。正所謂“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……”說遠了……
因此,不要否定中醫。中醫非常有邏輯,并且雖然古老但潛力巨大。
- 上一篇:為什么養殖戶都在慢慢接受中藥? [2021/8/27]
- 下一篇:夏季家禽腹瀉辨證類型多,如何選中藥來治療? [2021/7/28]